谐音歇后语的特点

时间:2023-10-06 01:43:26 美文摘抄

谐音歇后语的特点

1、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2、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

3、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4、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5、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6、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7、了解了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8、第二,喻事类。

9、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10、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11、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2、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13、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14、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15、历史由来

16、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17、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8、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19、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20、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21、谐音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常利用谐音来构成修辞格,增强表达效果。

22、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23、旱魅拜夜叉——尽(精)

24、见鬼园外竹笋——外甥(生)

25、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26、前后两部分用“——”(破折号)连接。

27、《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28、君寿星打靶——老腔(枪)

29、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30、老虎拉车——谁敢(赶),

谐音歇后语的特点

31、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32、歇后语和谐音本质上不是一种。

33、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

34、后来,一些地方的人们将这种语韵变幻的特色引入到歇后语中,创造出谐音歇后语,成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游戏,深受人们喜爱和流传。

35、弄堂里跑马——题(蹄)

36、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37、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38、这种谐音歇后语非常多,试举几例:

39、要求两者有相近相似之处

40、小曲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动静相宜、押韵和谐、语汇丰富,加之流传广泛,引起了人们的热爱。

41、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2、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4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4、谐音歇后语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45、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46、歇后语的分类

47、歇后语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48、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49、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嘴上抹石灰——白说(刷)梁山泊军师——无(吴)用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50、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51、第三,喻物类。

52、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5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54、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例如

55、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6、不一样。歇后语是接着前句(词语)说相关的下句的内容(词语);谐音是指前句(词语)和后句(词语)音相近、相似的词语。

57、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58、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59、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60、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谐音歇后语的特点

61、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62、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63、谐音歇后语是一种汉语歇后语的变体,其特点是语音相近或谐音。据考证,谐音歇后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人们流传着一种称为“小曲”的文艺形式,这种形式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基础,结合了吟唱、编故事等多种表演方式。

64、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65、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66、王八的屁股——规定(龟腚),

67、骑自行车下坡——踩(睬)都不踩(睬)

68、第四,故事类。

69、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7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71、屁股上挂暖壶——有一定(腚)的水平(瓶),

72、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中的一类,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73、第一,谐音类。

74、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75、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76、谐音是指声样可以互通但意思不一样,歇后语是有解释说明的意思。

77、对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