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居安思危的分论点和事例【25句】

时间:2023-10-26 08:56:55 句子摘抄

关于居安思危的分论点和事例

1、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2、国家,多么神圣而美好的名词。然而,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无法回避“安与危”的困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在危中求安,居安思危。

3、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4、危中求安,让全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然前行。危难之中,我们拥有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我们有捍卫祖国的热情,我们有追求安定生活的信念。所以,我们不低头,不怕死,只因为我们“危中求安”。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危中求安,就像心中理想的高塔,向黑暗之中的启明星,让我们披荆斩棘,捍卫祖国的主权,让危转为安

5、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要居安思危。

6、“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性,把主客观的背离推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对反面结果最彻底的否定,正是对正面论点最有力的肯定。

7、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8、译文:国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

9、《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10、伶官传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

11、中心论点: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分论点:挫折,为成功积累经验.挫折,锻炼成功的意志.挫折,指明正确的成功之路.1、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12、历史的车轮碾过大地,秦砖汉瓦倾诉着曾经的恢弘,从它们的低诉中,我们明白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经济文化的繁荣,更需要一份“危中求安,居安思危”的警惕之心。

13、原文: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资治通鉴》第193卷)

14、简释:“治安不以为喜,唯喜居安思危”,意思是,安定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能够居安思危。此句所涉及的是“居安思危”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随时要有危机感。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语义: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16、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分析了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强调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19、”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为陛下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感到高兴。

20、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国家上下一派繁荣太平景象,而唐太宗对此并不满足,惟恐不能持久,因此多次倾听各方谏诤。这时,魏徵说了以下一句话:

21、第一从正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重要意义,第二从反面论述,没有危机意识可能会走向毁灭。比如历代王朝成功与灭亡的事例。

22、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23、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24、这是从君主职位之重、权力之大的实际,来警示唐太宗,指出国家要长治久安,务必“积其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于首段比喻形象生动,真切可感,因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25、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所以我们不怕要不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