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讲了什么内容精选51句

时间:2023-10-11 09:59:57 句子摘抄

浮生六记讲了什么内容

1、芸生而聪慧,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自幼丧父,亲眷就只剩下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家徒四壁,无所凭依。芸女红习得娴熟,便为人做一些针线活。

2、表现了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无意涉足官场的思想感情

3、陈芸,《浮生六记》女主角,清代文人沈复的表姐兼妻子。

4、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5、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6、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7、《坎坷记愁》

8、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9、笔记。清代沈复著。六卷。系作者在嘉庆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后两记已佚。主要记叙作者与其妻陈芸的家庭生活,其间悲欢离合,写得朴素真挚,凄恻动人。

10、非常好看,讲的是作者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11、扩展资料:

12、陈芸是沈复舅家亲戚心馀先生的女儿,长沈复十月

13、沈复是一个没有考取功名的封建末期文人,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兴起的江南,他希望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地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他也在不停地怂恿芸娘和他一起夫唱妇随逍遥游。在他的带动下,芸娘也表现出难得的爽朗、聪慧和大气。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甚至去做一些在旁人看来出格的事情,但他们在生存的夹缝中怡然自乐。

14、《中山记历》

15、而细微不同。在宏大的叙事背后,即是活泼泼的人生。那些湮没千年的情和爱,那些镌刻在某人心头的琐碎与卑贱,把乌合之众拆散成喜怒哀乐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演绎了一出出悲欢离合的故事,割伤了某人的肌肤,撕裂了某人的心脏,流干了某人的眼泪,唱哑了某人的喉咙。

16、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沈复的母亲脱下金戒为订礼和芸母缔结了婚约。

17、《闺房记乐》

18、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19、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陈芸是沈复《浮生六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在沈复的笔下,她贤良淑德,二人伉俪情深。“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的美如水晶一般,不染一丝纤尘。二人成婚后,越发表现出芸娘的可爱。她私藏小粥偷偷给沈复喝,用虫子做玩具,女扮男装和沈复出去逛街,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个活泼自由、乐观有趣的清逸女子。同时,她还是一个符合古代女性行为规范的好媳妇,她勤勤恳恳地照顾公公婆婆,任劳任怨,勤俭持家,从不争风吃醋,而是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20、育有二子,女青君嫁入王家做童养媳。子逢森学做贸易,嘉庆二十一年(1807年)夭逝。

21、最让读者羡慕的是沈复和陈芸之间的感情。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充满了毫无顾忌的童趣和难能可贵的童真,沈复和陈芸的组合绝不是封建社会常见的男耕女织,抑或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常见模式,而是从一见钟情、两小无猜开始,到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哪怕家道中落、流落他处,仍然不离不弃、互相扶持。

22、《浪游记快》

23、浮生六记是散文文体。

24、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25、读浮生六记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虽然文中过多的介绍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琐事和思想意识,但有的还是有意义的,比如说《童趣》一文,我们感受到,丰富的想象力带给人的生活情趣

26、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27、一天,芸在书篱上翻到一册《琵琶行》,因为能背诵,便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着,这才开始识字。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

28、主要讲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闲居田园过着一种粗衣素食的简单生活,表现了他与妻子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29、而在我们看来,它可能就是一种在封建礼教下的宣言,告诉了那个时代,写文章不一定要写国家写百姓,而是可以这样深入浅出的去描述一段感情。

30、《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浮生六记讲了什么内容

31、《浮生六记》是清朝乾嘉之际一无名文人沈复的作品。全书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记早已亡佚,后来有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其全本,然而后两记经考证却系后人伪作。虽然如此,其中仍不乏精彩的描画与体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2、《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33、仍有不少遗失。

34、对于芸芸众生,人生的最真切的价值,或许不是宏大,而是细微。宏大的意义在于成为历史的标示,成为人类的痕迹,成为冰冷的里程碑。但是它没有感情,或者说是一种整合的情绪。

35、《养身记道》

36、浮生六记》是自传体散文。

37、“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38、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39、《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40、《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41、林语堂曾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序》)

42、《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43、《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44、作品版本

45、除了《坎坷记愁》,其它卷谈论的都是生活细节,比如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

46、它更多的只是沈复对妻子的真挚情感,作者在些这本书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它作为怀念爱妻的一个工具,一种抒发思念,眷恋之情的载体。

47、《闲情记趣》

48、作品是清代沈复以他和妻子陈芸(芸娘)故事为主线,其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49、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於《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50、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

51、《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陈芸悲凄曲折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中山记历》描画了琉球的风土与人情,《养生记道》记述了作者的养生感悟。全书语言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颇得自然之趣。白话拓展了文言的意境,却又不失原文的优雅别致。综言之,此书的可读性、文学性都堪称上流,值得读者闲暇之时细细咀嚼,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