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历史文化名人-76句优选

时间:2023-10-06 10:54:04 句子摘抄

两汉时期历史文化名人

1、两汉时期即汉朝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2、二、科学四大家,第一位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得到了广泛应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哈特编写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100人名人》蔡伦排第七,他认为蔡伦对世界文明的保存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第二位张衡,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明了浑天仪(复原天体星星的运行)、地动仪(测地震)、木制指南车、木制计程车、木制飞行器,他观察到月亮不会发光,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了月食是怎样产生的的科学家;第三位医圣张仲景,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四大著名医典之一,是中医史上第一部集医理、医法、医术、医药为一体的伟大著作;第四位华佗,被后人称为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是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他发明了麻沸散,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

3、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的神学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便导致谶纬之学的兴起。谶是一种神秘预言,与儒学没有必然联系。早在秦始皇时代就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4、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5、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

6、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建元五年(前136)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以家法传授儒学。所传授的都是今文经学。从此,儒学终于从先秦时期的一家之言上升到官方正统哲学的独尊地位。

7、由于这些原因,汉代经学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8、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9、西汉时期东方朔,东方朔其实不姓东方,他的本姓是张,又叫张曼倩,是如今的山东人,他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文学家,谋略家。

10、两汉时期即汉朝时期(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其中东汉是西汉的继续,东汉建立意味着“汉德”复兴。

11、两汉时期的道教人物,张道陵,道教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第一代天师,被道教尊奉为太师,其子张衡为二代天师,道教称嗣师,张鲁为三代天师,道教称是师。这一时期不但有天师张家传人,也涌现出了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以及魏伯阳、马明生等重要道教传人。

12、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

13、两汉时期文化名人有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

14、司马迁、张仲景、班固、司马相如、张衡等。

15、司马迁:史记的撰写者,在汉武帝刘彻的时期当差,因为当年将军一门的事情去求亲导致受了宫刑。

16、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17、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18、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19、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20、西汉、东汉时期的简称。

21、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22、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华佗、张衡、董仲舒

23、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学独尊的地位开始动摇,与今文经学抗衡的古文经学逐渐抬头。古文经学的旗帜是由今文经学家刘向之子刘歆(?~23)举起来的。

24、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华佗、张仲景、班固、张衡、许慎、蔡伦、司马迁、董仲舒等等。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也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

25、张衡,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袭教。《三国志张鲁本传》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

26、苏武、汉武帝刘彻、班固

27、两汉时期的思想:汉代儒家学者都奉孔子为先师,而无人以孟子或荀子后学自诩。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对汉儒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由此,汉初儒家学者中也隐约存在着对立的两派。

28、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29、两汉时期是西汉和东汉。

30、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奉黄老道和《太平经》,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熹平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两汉时期历史文化名人

31、茅盈,西汉咸阳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茅盈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

32、郑学的出现使汉代长期存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论宣告平息。郑学得到广大儒生的推崇,从游者甚众,使经学暂时形成统一的局面。所以,郑学又有“通学”之称。

33、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儒学士大夫集团对《春秋》三家之学,对儒家的两种政治主张,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使《公羊》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在《公羊》学的影响下,东汉的政策重心始终在内而不在外。

34、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35、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36、《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已经散佚。明代学者张溥辑有《张河间集》。

37、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8、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39、据《后汉书·郑玄传》载:“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裕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40、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董仲舒是西汉学者,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1、郑学虽然化解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两派的对立,但并未解除经学面临的危机。第一,郑玄相信谶纬,常常以谶纬附会经说,未能冲破独断主义的迷雾恢复儒学的理性主义精神;第二,郑玄未能遏止经学日益繁琐的趋势,经学越来越变得令人生厌;第三,在东汉末年读经不再是作官的途径,士人不再热衷于此道。

42、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互相攻讦,各言其是,使儒生们莫知所从。鉴于这种情况,东汉末年郑玄(127~200)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经学之说,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之言。

43、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44、幼居蓬州(今四川南充蓬安),大赋《子虚赋》名扬四海,为求爱卓文君所赋《凤求凰》流芳百世。

45、我国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算起来挺多的。像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萧何,张良,卫青,霍去病,霍光,班超等帝王将相;像卓文君,赵飞燕,王昭君,蔡文姬等才女美女;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扬雄,班固等文人墨客;其他还有医圣张仲景等等。

46、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段伟大的历史,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47、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名翱、号伯阳,又号称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记载,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

48、两汉经学的形成为为了记录历史,代表人物马融,郑玄的《书经》京氏的《易经》

49、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50、司马相如:凤求凰,因为文学被当时的人一直追捧。

51、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中国汉赋四大家,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

52、属于两汉时期的文化名人有华佗、张衡、董仲舒、魏伯阳、张角等。

53、一、两汉“经学”的四大代表人物全在东汉。如第一位贾逵即是经学大师又是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月亮的行速居然是不等速的;第二位许慎解读《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无双”,当时没有第二个,同时他又是古文字学家,他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字典,对汉字的字形、读音、来源都深有考究;第三位马融是个大学问家,即是经学家,又对文学、历史都很感兴趣,他遍注诸经,广招弟子;第四位马融的学生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使两汉经学得到了统一。

54、谶纬之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汉哀、平之际,盛行于东汉时期。东汉的创立者光武帝刘秀曾利用“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元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起事,推翻王莽政权,重建刘氏王朝。

55、两汉时期包括两个朝代——东汉王朝,西汉王朝。西汉王朝的创始者是刘邦,东汉王朝的创始者是刘秀,由于他们两家的都城位置不同,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所以分为“东汉”“西汉”。

56、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57、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6年~公元25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的创建者是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东汉的创建者是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58、两汉经学史

59、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60、汉初的几个皇帝虽然采取了一些扶植儒学的措施,但在政治思想上主要还是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儒学和儒生的地位并不高。直到武帝,国力强盛,要求加强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才真正受到重视。

两汉时期历史文化名人

61、两汉经学的形成和代表人物如下。汉武帝统治时期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写了春秋繁露这一本著作,提出了天人感应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直接促进了西汉经学的形成。董仲舒作为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直接推动了经学在两汉的兴盛。

62、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刘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太宗、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中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63、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名翱、号伯阳,又号称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记载,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

64、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经文经学;而在今文经学中,又特别看重《春秋公羊传》。《春秋·隐公元年》写道:“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的解释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很合武帝的口味,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维护中央集权制、维护皇权的观点,从而作为统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据。

65、公元25年汉室后裔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显宗、汉肃宗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穆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军事上迫使匈奴西迁、派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公元100年罗马帝国遣使来朝,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史称“永元之隆”。公元190年,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

66、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67、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获封西鄂县伯。

68、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69、刘帮,司马迁,刘彻,张衡,董仲舒,王充,刘秀,王莽,张迁,班超等。

70、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方正极董仲舒像敢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的策问时提出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71、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72、华佗、张衡、董仲舒

73、司马相如

74、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75、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76、诸子百家比两汉早。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先民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先秦以后是秦朝,然后才是两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