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柏拉图概括-通用82句

时间:2023-12-21 09:53:34 句子摘抄

苏菲的世界柏拉图概括

1、柏拉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2、根据柏拉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3、这当中,他可能提到苏格拉底,因为后者同样是因为推翻了“穴居人”传统的观念。并试照亮他们追寻真知的道路而遭到杀害。

4、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

5、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的对话录《理想国》(TheReublic)中。

6、达尔文16佛洛伊德

7、柏拉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简而言之,

8、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9、第一章 伊甸园:讲述了一个叫苏菲的孩子从自家的邮筒里发现一封信,纸上写着:世界从何而来。

10、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

11、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一个奇妙的过程展开了。

12、再假设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你想:如果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会有何反应?

13、走出黑暗的洞穴柏拉用一个神话故事来说明这点。我们称之为“洞穴神话”。现在就让我用自己的话再说一次这个故事。

14、第二章 魔术师的礼帽: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人死后要不就是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是根本不再存在。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15、《苏菲的世界》既是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16、再然后,犹太、希腊和罗马的哲学探讨宇宙和神,以及历史的循环。基督教成为中心。

17、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

18、洛克9休姆10伯克莱11康德12黑格尔13祁克果14马克思

19、要强调的是,柏拉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生命历程,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数人都紧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

20、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不可名状的存在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

21、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这匹马当然显得更俊秀,轮廓也更清晰。同样的,柏拉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

22、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形体。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彼岸花开,始终与我们世界不同。即使到了现在,他仍会问自己这些生命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会看到天空中的大阳,并悟出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生命的源头,就像火光造就出影子一般。

23、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一种完美模子所影射的世界。假设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

24、在社会中,人们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在柏拉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25、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除了他们所见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事物了。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

26、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影响之深,在柏拉以对话录形式的《理想国》可以看出。柏拉想说的是: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

27、柏拉的政治哲学与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学一般,是以理性主义为特色。国家要能上轨道,必须以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般,社会也必须由哲学家来治理。

28、就像人有头、胸、腹一般,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此处柏拉显然是参考希腊医学的说法。

29、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30、首先,强烈的火光会照得他睁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大感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办法爬过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在揉揉眼睛后,他会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

苏菲的世界柏拉图概括

31、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32、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科努特是奥斯陆一所六年制专科学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是位老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长大后,乔斯坦·贾德进入奥斯陆大学,研读哲学、神学与文学,毕业后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自从1986年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已逐渐成为挪威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坛旗手。

33、根据柏拉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34、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35、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

36、《苏菲的世界》写作背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为了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能更好地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特意创作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从柏拉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部分类似于侦探,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它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37、年《苏菲的世界》一出版就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广泛的影响与轰动,乔斯坦·贾德成为挪威继199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他的作品除《苏菲的世界》外,还有《纸牌的秘密》、《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等。

38、哲学之国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的对话录《理想国》TheReublic中。柏拉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

39、《苏菲的世界》内容简介:

40、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肥皂泡理论)都相同。

41、根据柏拉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

42、到17至18世纪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史宾诺莎的自然法则,洛克的经验主义,休姆的印象与观念,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和卢梭的学说,发起了启蒙运动,人权女权都是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43、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44、第三章 神话:神话这章就是哲学家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现象。比如雷是索尔的怒吼。神话中对于自然如何维持平衡、为何善与恶之间永远相互对抗等问题的解释。

45、当你看到一个影子时,一定会假定有一样东西投射出这个影子。你看到一只动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转过身来,瞧瞧这匹马。

46、柏拉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的理型论”。

47、场景转换成了席德的卧室,这天刚好也是席德15岁的生日,她收到父亲的生日礼物: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稿。真相到此解开了:苏菲、苏菲的妈妈、苏菲的朋友和哲学家艾伯特原来是席德父亲书中虚构的人物!

48、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49、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50、书中介绍了最早的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揭示万物之源是水、空气和阳光。认为万物存在并流动着的,不是虚无。

51、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柏拉的学说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但这并不是全部。柏拉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

52、岁的中学少女苏菲突然收到两封由自称是哲学家艾伯特的写着奇怪问题的信,在强烈的好奇心下,艾伯特通过书信方式为苏菲开设了简明有趣的哲学课,从希腊神话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古代自然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等等。

53、在随着苏菲走进哲学课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苏菲的家庭:苏菲的父亲是一艘游轮船长,一年到头难有几天时间在家。苏菲在学校有一个名为乔安的好友,她15岁的生日快到了,他的妈妈和同学们正在为她的生日晚会做准备。

54、《苏菲的世界》作者简介

55、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56、我们可以说柏拉认为这个国度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他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

57、这部也是哲学科普书,通过一名哲学老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过程,为读者勾勒了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58、这个穴居人如获至宝。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

59、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登上历史舞台,在数学化学天文医学都居世界领先位置。而神学分化,政教合一成为科学和艺术的杀手。

60、德谟克里特斯2苏格拉底3柏拉4亚里士多德5巴洛克6笛卡尔7史宾诺莎

苏菲的世界柏拉图概括

61、他们看见一匹又一匹的马,却从未见到这些马所据以产生的“完美马”的形象。他们只是冲进厨房,拿了蛋糕就吃,也不想一想这些蛋糕是打哪里来的。柏拉描述的是哲学家面对事物的方式。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对哲学性做法的一种描述。

62、“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是“爱能”的意思,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它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从来不去留意、爱好这一人类智能的结晶,体验先哲们的心得,那注定将会陷于心灵的封闭与终结,管它不如流行那么受人欢迎仍有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在研究与心这门古老的学问。

63、柏拉借着这个洞穴神话,想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64、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位国民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

65、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复兴,宗教改革,科技发明层出。人文成为哲学家的主题研究。

66、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柏拉认为这个国度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他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根据柏拉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

67、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68、然后新文明诞生——希腊文化,持续了300年,各哲学学派探讨人的真正幸福。

69、柏拉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70、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全部。

71、在柏拉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就像人有头、胸、腹一般,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如农夫)。此处柏拉显然是参考希腊医学的说法。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位国民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

72、“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73、随着课程的深入,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的故事中出现了一个难解之谜——一个名为席德的女孩。原因是苏菲在哲学家的信中收到让她交给席德的明信片,有时候艾伯特也会把苏菲叫做席德,可是苏菲却不知道席德到底是谁。

74、哲学家艾伯特的神秘身份让苏菲深感困惑,因此希望弄清楚艾伯特的来历,可是艾伯特为了不被发现一直东躲。

75、原文如下:

76、他的意思并非说大自然是黑暗、无趣的,而是说,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来,它就显得黑暗而平淡。

77、到了19世纪康德,谢林,郝德将哲学推进到民众中,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素质。

78、然后,黑格尔学派,既引发了哲学新方向马克思主义,也终结了大哲学时代。但哲学的新浪潮也不断,譬如弗洛伊德、尼采、萨特等。

79、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80、然后是哲学的第一个高峰:雅典学派,苏格拉底、柏拉、亚里斯多德等,他们着重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他们都是科学家出身,讲究观念严谨的逻辑。

81、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82、【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科努特是奥斯陆一所六年制专科学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是位老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长大后,乔斯坦·贾德进入奥斯陆大学,研读哲学、神学与文学,毕业后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自从1986年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已逐渐成为挪威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坛旗手。  1991年《苏菲的世界》一出版就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广泛的影响与轰动,乔斯坦·贾德成为挪威继199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他的作品除《苏菲的世界》外,还有《纸牌的秘密》、《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等。  【书海导航】  【写作背景】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是“爱智能”的意思,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它并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从来不去留意、爱好这一人类智能的结晶,体验先哲们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的封闭与终结,尽管它不如流行那么受人欢迎,但仍有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在研究与关心这门古老的学问。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为了让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能更好地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特意创作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从柏拉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部分类似于侦探,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它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